2010年12月20日

【津輕三味線】三味線的構造





三味線在樂器的分類上,是屬於撥弦樂器,由像頸般的琴把琴箱組成。











琴把最上方的部位稱為「天神」。

天神







天神頂端的部分被刨成彎曲的模樣,看起來像蝦的尾巴,故稱為「海老尾(えびお,Ebio)」(蝦子的日文即稱「海老」)。海老尾三味線最脆弱的地方,一不小心撞到就會斷裂,因此,平時會戴上一個「天神套」加以保護,正式演奏時方才取下。近來,練習時不取下天神套的人也越來越多。

(海老尾)





突出於天神的三根小木頭,稱為「糸巻(いとまき,Itomaki)」,用來固定弦的上部,多為黑檀製,高級一點的則為象牙製;藉由轉動「糸巻」調整弦的鬆緊,達到調音的目的。

(中央是「糸倉」,最粗第一弦下方的小長方形構造為「東さわり」)






讓「糸巻」插入的長方形空間稱為「糸倉(いとくら,Itokura)」,下方稍微膨大的區域稱為「乳袋(ちぶくろ,Chibukuro)」;兩者連接處的木頭呈現一個斜面,稱為「さわり山(さわりやま,Sawariyama)」,上端有一金屬片比「糸倉」稍寬,開有3個小縫分別容納三條弦通過,稱為「上駒(かみごま,Kamigoma)」。
位於「わり山」左方,也就是最粗的第一弦通過處,另有一個長方形的小構造,稱為「東さわり」(あずまさわり,Azumasawari),這是津輕三味線特有的構造--「東さわり」背面裝有一個旋鈕,藉由旋鈕的調節,改變「東さわり」與第一弦間的距離(接觸的程度),使撥動該弦時造成震音(像卡拉OK的迴音效果)。
其他的三味線(如長唄地歌等)並無「東さわり」,卻把「上駒」做得比較短些,留下第一弦通過的寬度(讓弦直接接觸下方的木頭部份),如此一樣可以製造出震音,不過,比「東さわり」的效果差一些。




(沒有「東さわり」的三味線,此圖來源:つるや楽器








接下來是琴把部分,三味線的琴把稱為「(さお,Sao)」;末端穿過琴箱,突出於琴箱之後的部份稱為「中木先(なかごさき,Nakagosaki)」,主要用來固定弦的末端。
」的材質,一般是花梨木,偶有紫檀木,較高級的則是紅木;主要的差異是木質的緊實度--花梨木較鬆軟,久彈後邊緣較易損傷;紅木較堅硬紮實,故不易損傷。



(左:蒙皮前,右:蒙皮後)



















一般而言,「」可分為三節,以卡榫方式連接。為方便攜帶,運送時可拆成三節,卡榫末端還須訂製「仮継(かりつぎ,Karitsugi)」(下圖栗色部份)加以保護。



(此圖由Rio Wang小姐提供)



再來是音箱部分,稱為「(どう,Dou)」,是以花梨木作成四方型的方框,兩面再蒙上獸皮而成。一般來說,地歌長唄多用高級貓皮,音色較為細緻;津輕因為有激烈的敲擊動作,故改用強韌的狗皮。近年,亦有津輕以外的三味線改蒙狗皮,應是取其強韌不易破的特點。此外,也有初學者用的入門三味線蒙上塑膠的人工皮,價格最為便宜,但音色最悶,無法與獸皮相比。

常有人問起,三味線使用撥子敲打,會不會不小心把皮給戳破呢? 其實,只要正確使用撥子,絕不會把皮弄破;皮破裂的主因多為濕度變化過大,導致皮面壓力劇烈改變。因此,梅雨季節或者連續陰雨的日子一過、太陽露臉氣溫上升時,才是最該提防三味線破皮的時候。不幸破皮的時候,就得把琴箱送回店家,由蒙皮師傅重新換上新的皮面,每張約2~3萬日幣不等,時間約為2週左右。

三味線因源自於中國三弦,所以同樣具有三條弦:最靠彈奏者身體一方、最粗的是第一弦,依序而下是第二、第三弦。過去,弦都以真絲製成,由於真絲製成的弦往往承受不了津輕三味線激烈的敲擊方式,所以,目前津輕所用的第二弦多以特多龍製成,第三弦則以尼龍製成。

架在皮面上,把三條弦撐起的琴橋,稱為「(こま,Koma)」;上緣與弦接觸的部份,有塑膠龜甲象牙等材質,下部撐起的基座材質,多為竹子。當然也有整支塑膠製成的,最為便宜。






最末端以正絹製的粗錦繩打得像中國結一般的,稱為「根緒(ねお,Neo)」,一端套住「中木先」,一端綁住三條弦。






最後,要介紹套在「」上方、與身體接觸的「胴かけ(どうかけ,Doukake)」,其作用是保護「」,也增加身體與「」接觸點的摩擦力,比較容易夾住琴身。材質多為紙製模板,外面覆以合成皮或各式花布。津輕地方由於漆器(稱為「津輕塗」)頗為出名,故以「津輕塗」製成的「胴かけ」也是津輕三味線的特色。近年也有藝術家推出各式彩繪或卡通圖案的「胴かけ」,也與「天神套」搭配成組出售,頗受年輕人喜愛,算是很能表現自我特色的配件。















1 則留言:

  1. 請問學 日本箏 前要學習三味線嗎?( 考大學 邦樂系 )

    回覆刪除